
- 坚持科学发展观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
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,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、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党员群众的共识,我们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、更有尊严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、建议、舆论。人民群众已经把互联网作为自己民意传播的重要媒介,特别是在web2.0时代,人民群众都是互联网上的写手,互联网大大增强了舆论传播的速度、广度、深度。怎样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去把握历史大潮,切准时代脉搏,听取人民呼声,促进科学发展,建设和谐社会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。
- 维护稳定大局、疏导舆情民意的需要
《国语·周语》上说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”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,先进落后并存,新旧矛盾交织,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体现在互联网上,就是舆情事件增多。堵肯定解决不了问题,多渠道多途径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。时代既然提供给人民群众合理表达的互联网窗口,就是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,解放生产力,改善生产关系,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能力疏导民意,维护稳定大局。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角度来看,就要对互联网分层次有重点地监测和关注,例如对某些人的重点关注、对某些事件的重点关注、对某些地区的重点关注等,当舆情事件出现时,系统及时预警,通知相关人员介入,关注事态起因和发展,以便及时应对和解决。
- 掌握积极主动、开展危机公关的需要
很多时候,负面消息满天飞,而当事人却后知后觉,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;很多下属甚至亲信向上级领导汇报时,报喜不报忧,等到危机爆发时再处理往往痛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。许多上级部门、上级领导采取了下基层亲自调研、公开直通电话等方式,也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从效率和效果上看,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。互联网舆情监控是必不可少、事半功倍的一种关心民意体察民情的方式。一个得力的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可以辅助自己掌握民情民意,使之成为自己的千里眼、顺风耳。积极主动去应对危机,危机并不可怕,处理得当的话危机反而是新的机遇。
- 杜绝恶意诋毁、树立良好口碑的需要
口碑,从“口口相传”到“微博相传”;从“一传十,十传百”到“一传万,万传亿”,口碑已经实现了零距离、零时间的病毒式传播,传播速度在加快。同时,我们也注意到,在社会竞争中,总有一些不好的手段被不遵守规则的人或单位利用。不管是政府、企业,还是监管部门,或者个人,都要睁大火眼金睛、明察秋毫,对于别有用心、恶意发布的信息要尽快发现和识别,杜绝恶意诋毁的发生,避免给国家财产、企业资产、产品品牌、个人口碑造成损害。同时,政府企业也要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,自身出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,及时解决在萌芽之中,不能任其发展,要树立良好口碑,增加品牌美誉度。
- 获取竞争情报、提高竞争优势的需要
情报是无处不在的,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就要及时准确地获取情报。《孙子兵法•计篇》里这样写到: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;未战而庙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呼!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。”《孙子兵法•谋攻篇》里继续写到: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”《汉书•高帝纪》里则进一步总结到: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”“庙算”也好,“运筹帷幄”也好,讲的无非都是战略决策的问题,讲究的都是“谋定而后动,先胜而后战”。战略决策依据的是什么,当然是“知己知彼”,当然是“信息和情报”。
- 洞察网情动向、维护网络声誉的需要
从“鸡犬之声相闻”的相对封闭式的田园生活,到如今的“24小时不间断高速运转”的地球村,网络情报、网络舆情无时无刻不在动态更新和变化,这就需要我们随时去洞察去追踪。 “夫传言不可以不察,数传而白为黑,黑为白。故狗似玃,玃似母猴,母猴似人,人之与狗则远矣。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”,古时候尚且如此,当今的“人人皆媒体”时代,大家更要关注传言关注网络声誉。不管是政府企业、明星大腕,还是名人名流、产品品牌,都要关注网络声誉,可以说声誉管理的应用领域无处不在。